聚势强基,深耕致远
- 研究报告内容
2025年,正处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与“十五五”规划谋篇的历史交汇点,既是对过往五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的全面检验期,更是校准银行业高质量发展航向、衔接中长期战略的关键窗口期。此时立于年中节点回溯复盘,既是响应“稳增长、防风险、促转型”宏观部署的必然要求,亦是银行业破解“息差收窄、风险承压、转型攻坚”多重挑战的现实需要。
2025年上半年,全球经济复苏呈“分化加剧、风险交织”态势,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复杂外部挑战。地缘政治冲突持续扰动全球产业链与供应链稳定,多边贸易体制面临单边主义冲击,部分发展中经济体主权债务风险集中暴露,叠加主要发达经济体需求放缓,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边际减弱。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“异步调整”:美联储降息,欧洲和日本维持宽松,全球利率中枢分化加剧国际资本流动与汇率波动,加大银行跨境资产配置、汇率风控难度。全球通胀虽回落但仍高位运行,能源、服务类通胀粘性推升企业成本并加大融资需求不确定性。与此同时,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纵深推进,人工智能、绿色低碳等领域技术突破与应用加速,为全球经济注入结构性增长活力,也为银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
回望国内,中国银行业发展面临外部宏观经济环境持续改善的有利条件。2025年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5.3%,增速优于市场预期,经济持续恢复向好。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速,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,数字经济、绿色经济等新动能蓬勃发展,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扎实推进,为银行业务拓展与资产质量改善筑牢根基。在宏观政策方面,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持续发力、适时加力,强化逆周期调节,发挥总量与结构双重功能,保持流动性充裕;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靠前发力、持续用力,通过提高赤字率、扩大政府债券规模加力提效。两大政策强化协同配合,形成合力,共同扩大内需、稳定预期。金融监管持续深化,引导信贷资源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、绿色低碳、普惠小微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;同时,房地产、地方债务相关风险持续化解,“稳增长”和“防风险”取得更好平衡。基于上述有利因素,中国银行业有望实现全年业绩增长和风险防控目标。机遇与挑战并存,中国银行业仍然面临多重结构性挑战的考验。一方面,内需复苏动能不足,消费与投资增长承压,导致部分行业及中小企业经营困难,有效信贷需求修复缓慢,不仅制约银行资产扩张,更使零售贷款等领域不良率抬头,资产质量面临前瞻压力。另一方面,市场利率下行周期中,资产端收益率受LPR下调与存量房贷重定价双重压制,而存款定期化趋势延缓负债成本改善,形成“资产收益降幅大于负债成本降幅”的剪刀差,净息差持续收窄,行业盈利能力普遍承压,且不同类型银行分化加剧。此外,房地产风险虽在持续出清,但仍是新发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,地方债务化解则面临可持续性考验,两类风险均需银行计提充足拨备以应对;金融科技公司跨界竞争持续加剧,传统银行业务模式与创新能力面临考验;伴随金融监管的持续强化,银行需要苦练内功,进一步提升公司治理、风险管理、内控合规体系的健全性和有效性。
在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下,我国银行业2025年上半年依然展现出较强的韧性与活力,在金融体系中持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,助力实体经济稳增长、调结构、防风险,以金融力量支持科技创新、绿色低碳转型和新质生产力培育。截至6月末,商业银行本外币总资产达402.9万亿元,同比增长8.9%,规模稳步扩张;不良贷款率1.49%,较上年持续改善,拨备覆盖率升至211.97%,风险抵补能力夯实。随着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》的持续推进,财政部对国有大行注资补充资本,样本银行资本充足率等多项指标保持稳定,资本管理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有所增强。与此同时,中国银行业锚定服务实体经济本源,精准对接“五篇大文章”需求,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2.9%、绿色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.4%、普惠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.3%。总体来看,商业银行总资产平稳增长,信贷资产质量稳中向好,风险抵补能力整体充足,展现出良好的运行态势和发展韧性。
我国银行业上半年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,但存在的隐忧仍不容忽视。从盈利能力来看,上半年商业银行净息差1.42%,同比下降0.12个百分点,再创历史新低。从资产质量来看,2025年上半年房地产等领域风险持续出清,但零售贷款资产质量承压明显,个人经营贷、消费贷不良率普遍上升